韓國有各種飲食,其中
韓式辣白菜名揚全球。由于朝鮮半島在華夏文明的影響下進入了農耕社會,因此較早[1]
開始主食就以米為主。
韓國人從高句麗,百濟,新羅相繼建國時期開始,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生恬習慣。這與農業特別是種植業和家庭飼養業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。這一時期,已經普遍種植谷子、
高梁、
黃米、大豆、大麥和稻子等農作物。在南部地區普遍種植稻子。糧食結構決定了人們的主食結構,所以主食的種類已相當豐富。這個時期家庭普遍飼養馬、牛、狗、豬、雞、鴨等家畜和家禽。這些家畜和家禽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副食來源。人們還掌握了許多副食品的加工工藝,比如用大豆榨油,做大醬,將魚和肉做成干或醬供長期保存。
高麗時期的主食也是以各類
米飯為主,其中小米飯和大米飯占主要地位。作為副食的蔬菜有蘿卜黃瓜、
茄子、蔥等。其中以蘿卜為主。用蘿卜做泡菜冬季食用,做醬夏日吃。這時期也發明了豆腐加工工藝,并學會了制做密麻花、油茶、酒、糕、糟米飯、
紅小豆粥等食品。其中,密麻花Z知名。密麻花是將牛肉、雞肉、豬肉等經煮、曬加工而成的——種食品。
李朝時期隨著農業的發展,水稻種植非常普及,人們開始以大米為原料加工各種各樣的特制食品。
17世紀至19世紀前期,各地開始種植辣椒、土豆、
南瓜、玉米、白菜等。隨著這些蔬菜和糧食作物的種植,更豐富了人們的飲食品種。韓國人喜食辣椒習慣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。這一時期的日常主食有各種
米飯、粥和湯,副食有大醬、泡菜和
魚醬等。除此之外,每逢節日,人們也制做各種適合節日特點的特殊飲食,比如糕、面條、
烤肉(魚)、
燉菜、
藥飯、
五谷飯等.
神仙爐(火鍋)也開始盛行。人們還學會了制做各種糖果和飲料,比如麥牙糖,油蜜果、花茶(一種飲料)、
柿餅汁等。隨著銅冶煉技術的發展,人們開始比較普遍使用銅制餐具,取代了原來的木制和陶瓷餐具。這些飲食生活習慣幾乎原封不動地流傳到20世紀初,其中許多流傳至今。所以,可以說這一時期為韓國傳統生活習俗的形成時期。
主要節日還有特殊飲食。比如正月初吃
糯米飯,
艾蒿糕;端午節吃
山牛蒡葉餅;重陽節喝菊花酒;冬至吃紅
小豆粥等。
高麗時期,飲食工具花樣繁多,包括銅器、陶器、瓷器、木器等,特權階層用金、銀器。當時用餐多用小飯桌,只在宮中或
國宴上用較高的大桌。
現代社會,隨著韓國經濟的不斷發展,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,飲食生活習俗也有所變化。副食品也被加工得更加精美,但飲食結構和食用方式基本保持了原來的特點。
